Agnostic & Archaeologist of the Self
画画写文翻译
斯赫/贾迪/宋吴/瑞r/玻海
迪恩卡朋厨,学术兴趣地理、科学史

凉_江河依旧在:

很难想象,写出《再度觉醒》的Levi是化学家(并不是存在对化学家的偏见)。
作为一本奥斯维辛的回忆录,《再度觉醒》没有写奥斯维辛与比克瑙逼仄窒息的死亡泥沼,甚至回忆里也没有幸存者的痛苦与到极点的愤怒与斥责,而是带着一种几乎是旁观者的冷静。

全书更多展现的是离开奥斯维辛后漫长而奇幻的旅程:波兰、苏联、匈牙利、罗马尼亚直至意大利都灵;从一开始充斥着死亡气息的病房到最后复调而鲜活的红房子;从希腊人到塞萨尔;从苏军士兵到犹太难民…… 所经所历是如此奇幻以致令读者感到十分魔幻现实——那是一段在胜利光明下被忽略的历史与时间,是光明未临、秩序待建的断井残垣上的过渡,是流离中对家园的渴盼,是希望与绝望缠绕的旅程,是荒诞与残忍共存的现实,是向着和平进发…… 但是在Levi明晰精准的质朴又色彩浓烈的文字中显得极为真实。

《再度觉醒》显然比《活在奥斯维辛》轻松更多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忘却或是其他…客观冷静的笔触不代表冷血与遗忘,反而使痛苦与暴虐更加真实。
它不是个人色彩浓烈的幸存者独白——情感充沛却充满不实加工(比如塞萨尔的个人英雄式回忆);而是平衡、真实、节制的亲身经历回忆录。 不会陷入狂热与极端的控诉(正如Levi所言“集中营不是一种难以预见的巧合”),而是让读者更加冷静而理性的看待思考历史、反思过去——经历过奥斯维辛有两种人,一种竭力隐瞒,一种避免遗忘。他显然是后者。

书本里呈现的图景,倒是今后再也不会重来;而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既荒谬又绝对真实,因此显得愈加遥远。从这点来看,《再度觉醒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,非常吸引人。冷静不等于无趣,文本并不缺乏幽默,而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,尤其是死亡与腐朽充斥的疟疾病房、回国火车后空无一人的豪华医疗车厢,还有修建混乱却生动有趣的红房子(特别想看看真的长什么样子)。它们在Levi的笔下生动而鲜活,色彩浓郁,影调明亮。

Primo Levi于1987年在意大利都灵自杀。奥斯维辛的幸存者能以如此行文风格写作,其人必定十分坚强且具有毅力。但是,“奥斯维辛”是一生的阴影与烙印。战争结束,重获新生,阴影永存。

在后记里Levi写到他再次回到奥斯维辛,写他看到被粉刷过的墙壁、被照料的花圃、玻璃柜中的遗物时的那种反映,我想他从未从比克瑙离开:当我们看到战后的墙漆时,Levi看到的是墙面粉饰下的旧日黑暗。 当他回到都灵家中,旧梦依然如幽灵绕身,路途中相遇的朋友,忘掉了大部分经历,Levi却仍然历历在目。

他的不断回望、创作与叙述,让更多的人了解法西斯,了解纳粹,了解被封印的历史,却让他自己难以脱身,或者说,源于奥斯维辛的一切,用另一种方式与他共存(个人拙见,如有冒犯见谅)。因此我想,他最后,可能仍是死于奥斯维辛。

或者,如埃利·维瑟尔所言,“早在四十年前的奥斯维辛时代,Levi已死。”

(PS:把读后感修改了一遍…外研社这个版本颜值很高。去掉腰封后,封面简洁而独特,更吸引人。)

评论
热度 ( 37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图片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TOP

© 月影_Slytherin | Powered by LOFTER